導致活性蛋白質“失活”的原因是什么?
發布日期:2021-06-18 瀏覽次數:406
活性蛋白質為生物活性蛋白,僅用于體外研究,請根據實驗室標準操作流程使用,本品不具傳染性。兩周內可存放于2~8℃,如需長期保存請分裝后置于-20℃,避免反復凍融。 在各種條件下使用不同操作方法從細胞環境中提取蛋白質將會導致其活性的丟失和結構的改變。這些操作包括稀釋,改變溶液條件,暴露于各種降解酶、氧氣、重金屬及各種材料的表面,以及生理條件的變化(如凍融作用)等。意識到這其中的任何—個情況都有可能影響蛋白質、了解可能采取的盡量減少這些影響的預防措施,都將有助于確保一個純化草案的成功。如果在任何操作過程中發生目標蛋白質的丟失或失活,那么在確定這種情況發生的原因時將通常會提出一個簡單的解決方案。因此,如果可能的話,檢查蛋白質失活是否伴隨著蛋白質的損失或其結構的變化,或者是否蛋白質仍然存在,但已失活。這些不同可能性之間的區別可能表明了什么類型的操作過程是失活背后的問題,因此也指明了一個適當的解決方案是什么。
常規處理方法上顯然要保持蛋白質的穩定,應避免可以使其變性的處理方法。因此,蛋白質溶液一般不要劇烈攪拌或渦旋,因為這可能會導致蛋白質氧化或表面變性。蛋白質溶液不應暴露于嚴峻的pH、高溫、有機溶劑或任何其他可能促進變性的條件。同樣如果在解凍的狀態下長時間儲存一種蛋白質溶液,細菌和真菌的生長將會成為一個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無菌溶液和抗菌或抗真菌試劑可能是必要的。最后使用蒸餾水配制將與蛋白質接觸的所有溶液,并且要將蒸餾水儲存在無藻類生長的容器中。